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3、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和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思考:你想知道什么?
2、检查预习,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其他的同学正音。
(2)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读。
(4)讨论交流: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
师导语: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描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
(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4)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讨论: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自由读对话。分角色朗读。讨论: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4、补充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
师补充: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师出示课件,打出相关图片或网页:①周总理访问非洲。②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③坦赞铁路。)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5、情境写话
(1)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这个少年。(学生自由写话)(2)交流评点。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6、作业超市
熟读课文,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2一、设计理念
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激发想象,补充资料,感情朗读,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真情厚谊,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友谊的现代公民意识。
二、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国际理解和友好”,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文章脉络清晰,用词准确,意境深远。文中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出了卖木雕少年美好的心灵。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挑选木雕、放弃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一位纯朴善良,对中国人民友好的非洲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感动。
三、说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习“琳琅满目、栩栩 ……此处隐藏24443个字……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生酝酿后交流。
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二、自主质疑,提炼问题。
导入: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木雕更令“我”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
1.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出示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紧扣问题,读书释疑。
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
1、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课文中“我”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2、13小节少年和作者的对话。
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1)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3)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四、补充资料
1、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及相关图片,教师配以介绍。)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2、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你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3、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少年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4、再来谈谈这个问题: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学生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外知识。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四)展开想象,总结全文。
1、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或把你想对这位黑人少年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2、总结谈话: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把中非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存储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