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黑板报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

时间:2024-04-17 19:13:23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

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以下是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欢迎阅读。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2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3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4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5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6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7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8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9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0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1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2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3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4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5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6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7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8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19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20

关于读书的思考

1.阅读古文,需要先查明每个字的意思,不能想当然。朱子在四书章句中,记得程子言:“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意,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看书需要先明白每个字的意思,这些字就如同砌墙的砖块一样,如果字义出了差错,那么这里谬之以毫厘,对文章的理解就将失之以千里,纵然后面用功多勤,反而会越走越远。记得的一个例子就是“理发须百度”中,百度是什么意思,自己总是去查百度的意思,其实文意藏在理发二字。

2.读书应当以经典为先,不需要贪多。这个道理自己总算明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会为了贪图新鲜事物的快感,四处去瞧新鲜。实际上,经典常读常新,越嚼越甜。其中文字言简而意味深长,读起来一则分量重、味道足;二来是干货实诚,学起来效率高。工作之后,大块的时间减少了,只能先捡重要的来了。

3.看书的态度需要转变,应当抱着体察己过,明了道理规矩的心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探寻知识,追求快感;或是炫耀己知,寻求认同;更不是挑拣差错,寻求作者不是。对于古时经典,在初学的阶段,窃以为即使全盘接受,也不会吃亏的。因为在学过之后,还有实践这一道保险在之后保护自己,以修身检验学问。同时,经过实践的学问,也才算是学到了。在这里,挑选经典来读的优势就体现了。此外,读经典时,如果自己理解和原文出现了偏差,须先多想想是否是自己的错误。按照我的体会,除非自己抄来的理解能够完备覆盖原有理解,并且更加贴近自然。此时,才有可能是自己的体会比经典字面意思深了一层。当然,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多数情况是自己想岔了,想多了。最后,经典的作者也并非没有理解到这里,只不过不全写出来罢了。更何况,践行得来的东西和脑补得来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纵使两者高矮有别,精微之处的差别肯定是巨大无比的。

4.看书不能死抱着小处不放,要体会大的意思。如同朱子述程子的学习方法,“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意。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这里,读就是一种纵览全局的学习方法。不读,是不能体会文意的。只是思考,容易陷在一个犄角旮旯,常常会惑于芝麻,丢了西瓜。当然,这是建立在知晓文字意思的基础之上的。

5.看书不应好高骛远,能用以切实修身,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就是金子。书中常常有美妙、高深的地方。但是,对于这些地方,要明白自己的积累是否能够踮脚够到。如果暂时够不到,那么不妨放放,知识跑不了。然而这些疑点,可以记录下来。这样,往往是时隔多日,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就会自然的想起,然后从他处解开这个谜底。

当然,更多时候是,“高妙之处,若非亲至,无法体会。”所以,对于书中的难疑点,可以先存疑,留待后考(别忘了,经典时会读很多遍的)。存疑后,转而先去学习后面容易理解,“容易”践行的道理。这些“简单”的道理,才是对自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这样循序渐进,就不容易被困难拖垮兴趣,也会让自己更容易在行动上有力的提高自己,获得进步和收获。

6.读书中的公私之别。看书、所学应该是为了自己,特别是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为了炫技。所以学习的时候,中心不应该放在帖子写的多美,笔记记的多工整,格式调整的多华丽,仿佛显得自己多勤奋刻苦认真向上一样,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自己确确实实学明白了道理这里。

同时呢,看书的时候也可以换个角度,论坛和人灌水争论也要换个角度(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

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是为了争一个对错,说服对方,让自己显得厉害。而应该从两方面考虑问题,一个是,自己写的对自己改正缺点有没有用;另一个是,如何能帮助对方改正“缺点”,让对方能听得进去自己说的话。

对于看书,诚敬使人学习效率高的道理容易理解。公对学习效率的提升却非是体会过不能知道(对于这一点,我只能偶尔几个空隙才能做到)。我今天也尝到了一点这里的甜头,但是当时思路稍纵即逝,没能记下来,只是稍微体会到了一点这个道理,所以无法和大家分享。这里的公,是真的啥也不图,就是成人之美的公。一开始做不到,在论坛里分享分享自己整理过的东西,也会有所收获的。没有试过的人,请珍惜论坛提供的这个好机会。“别看不起平时的待人接物,烧香祭祖,网上对答,这是自俭而慎独,是最好最有效率的基础修炼。”

关于读书的20本书

1.《阅读史》:阅读是为了活着

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最后一页”却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意义不言自明。

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2.《舍不得读完的`书》

中国开始进入全民阅读的时代

这是个阅读的好时代,也是阅读的坏时代

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谈读书与全民阅读

3.《阅读的历史》:我即书,书即我

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部戏剧、每一首诗都是那个水池,我们会在水中发现自己,赞美自己。随着自身的变化,水池中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重读作品就是重新发现自我。没有一种阅读是终极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重塑自我。

我即书,书即我。

4.《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阅读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5.《集书人》

曾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25年之久的彼得·魏特哈斯谈读书、集书的故事

6.《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

7.碎金文丛(第一辑,第二辑)

第一辑

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第一辑碎金文丛早已成为书虫们的案头心爱之物,现在大家热望的第二辑也上市了,包括《冰茧庵论学书札》(上下) 缪钺著 、《困学纪程》 曹道衡著、《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著 、《冠英说诗》 余冠英著、《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 王亚蓉编著,共六种。

8.《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9.《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10.《做书:感悟和理念》

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

11.《大书特书》:书定义了我们

“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眼看着书店一家家关门,读者也随之消失。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忍不住焦虑:书将何去何从?美国的幽默大师乔·昆南也在思考这个沉重的话题。书曾支撑他度过毫无乐趣的费城童年,他成了狂热的读者,并立志此生为书辩护。

12.《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13.《工具书的诞生》:信息过剩是个老问题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她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的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14.《书籍的秩序》:如何定位日新月异的变革?

“书籍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们理智与情感的主宰,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人类所拥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资讯工具。”革命已经宣告或实际上已经开始,我们将从纸质书过渡到电子文本和视频读物。如何定位这场革命?

本书从作者、文本、书籍、读者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14到18世纪之间书写文字如何分门别类、编目归档,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对文字和印刷品的领会和感受。本书无论是在文化史上还是在文化史相关的理论上都堪称力作。

15.《莎士比亚与书》:从大众娱乐到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16.《书史导论》:书籍的过去与未来

与书籍必然消亡的断言相反,无论是种数还是印数上,书籍都越来越多地被生产出来。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正在选择其他的替代方式,无论是为了查找信息还是为了娱乐。但这种阅读的性质可能会强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发展。

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17.《坎坷半生惟嗜书》

延伸阅读:

(1)《书墨》

(2)《书边上的圈点》

(3)《书旅》

(4)《绿窗书影》

18.《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书籍编纂在我国有古老的历史,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才有论述古代书籍编纂的专著,即本书《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作为书籍编纂史学科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侧重古代史料,较详细地介绍了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清末期间,我国各种书籍的编纂过程及编纂者,同时也介绍了各种学术流派、思想观点和重大事件。本书多次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优秀图书作品。

延伸阅读:《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19.《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纪念钱穆诞辰120周年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钱穆

20.《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言感动了无数人。作者任职于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葛剑雄先生在为《图书馆的故事》做的《序》中说,他读了该书仍感获益匪浅,“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宏大,鼎盛时期藏书达到70万卷,彰显了人类本性中对智识的渴求。身处绝境的犹太人,如何凭借着隔离区的图书馆,从书籍和那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信念,为自身的存在与尊严而挣扎和奋斗?

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该书被国外媒体誉为家庭及文化机构的必藏品。

《创书香校园黑板报图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